• <acronym id="23pgb"><bdo id="23pgb"></bdo></acronym>
    <blockquote id="23pgb"></blockquote>
    <video id="23pgb"><bdo id="23pgb"></bdo></video>
    收藏 關注
    客戶端下載 投稿信箱:spxwwsjb@163.com
    新聞
    圖片
    視頻
    湯頭盆窯
    2023-02-02 15:36:56 0人看過
    分享到:
    編輯:siteadmin 來源:四平新聞網

      清朝同治年間,河北樂亭縣畢明、畢亮哥倆攜妻帶子,肩擔挑子一路長途跋涉,闖關東來到了湯頭(現雙遼市柳條鄉湯頭村)落腳謀生。湯頭位于東遼河下游王河船口北岸,那時遼河沒有堤防,一到汛期河水像脫韁的野馬任意奔騰,大地一片汪洋。從王河船口下船趟著膝蓋以下的水到湯頭,當時湯頭是個沙崗子,水到這里就到頭了,所以取名湯頭。那時畢明、畢亮在這水草豐美的荒野甸子上,把窩棚搭在湯頭崗子上,開荒占草。哥倆“近水樓臺先得月”,在沒腰深的草甸上挑好的土地進行開墾,經過幾年的辛勤付出,開出荒地30多坰。日子過得雞鴨滿院,騾馬成群,畢家老哥倆在崗子南坡蓋起了四合大院,又拴起了花轱轆車,雇了長工和短工。隨著畢家有了立錐之地,從關里闖關東的人來湯頭落戶的人也就多了起來。后來發展有十多戶人家,十幾年后畢家日子紅火,人丁興旺,樹大分枝,到畢崇賢這股人除了種地養家糊口,又尋找了開盆窯一條生路。當時百八十里沒有一家盆窯,是一門冷門生意。畢崇賢學到了燒瓦盆的手藝后世代相傳,盆窯的買賣做得風生水起。

      20世紀20年代,靳文革從雙山來到湯頭挨著畢家盆窯西面也建了一個盆窯。靳文革是清光緒年間隨他父親從山西洪洞縣闖關東來到采哈新甸(今雙遼市雙山鎮)在采哈新甸南門外開磚窯燒磚為生。后來,靳文革看到畢家盆窯的買賣興隆,十分欣慰,憑借自己燒磚的手藝,放棄了雙山磚窯,來湯頭開盆窯。這樣形成了畢家盆窯和靳家盆窯兩家。

      解放以后,到了上世紀50年代末,兩家盆窯設備陳舊,技術落后,需要改造擴大再生產。兩家盆窯合并一起重新建窯改為湯頭盆窯,實行自負盈虧。人員進行了調整,掌拒的靳文革,燒窯畢良臣祖傳技術,掌作的王有(做盆),拉泥搋泥畢殿文,因干活仔細慢,被稱為“三等工”。設備由原來腳蹬轉盤,改為齒輪手搖轉盤。由泥盆瓦罐又增加了大小泥缸和光盆合罐,花盆等十多個品種。

      泥瓦盆的用料是黑粘土,湯頭屯家南就地取材。首先把粘土用板鍬翻起來,畢殿文專門穿著用線麻納底做的布鞋。一腳挨一腳踩,踩到粘土能用手轱轆起來裝車。把粘土拉回盆窯,放到四面不見光的房子里,赤著雙腳在泥上挨擺踩三遍,然后用專制的泥鉤子翻個兒,再穿上布鞋踩三遍。六遍之后象搋面一樣,把泥揉死眼了,揪成劑子根據做盆用料大小而定。

      做盆時,掌作的劉漢儒要坐在轉盤支架上的木板靠墻一邊,身旁放著一盆水,兩腿叉開,把泥劑子摔到轉盤中間。轉盤一轉,掌作手里拿著一塊布往水盆里一沾,布上的水滴噠在泥劑子上,泥水四濺,這時掌作急忙用手掌在泥上壓出一個坑。雙手捂泥做盆,胳膊緊緊靠在膝蓋上,泥劑子在轉盤上反復起落,靠雙手讓泥由小變大,盆做成型要靠手掌握技巧。搖轉盤的人眼睛要盯著轉盤上的泥變化,盆成型時要減速,掌作的順手拿起一根細鐵絲兩頭帶把,往盆底一劃盆脫離了轉盤。在一旁等待接盆的人,手拿木板盆托把盆端到外邊涼棚里陰干。要想把盆做成光盆,盆陰干后,靳文革手拿刮刀河卵石,手把泥盆里里外外一遍又一遍地用河卵石打磨上光。有突出的泥塊用刮刀刮掉,最后再涂上一層滑石粉,準備裝窯。

      一窯能裝100多套盆,大盆,二盆,三盆,從底下往上摞,裝完窯把窯門堵死抹上泥。燒柴火的灶門口旁邊留一個窟窿眼,燒窯時觀察火苗大小。盆窯上面三個通氣孔也要用犁鏵蓋嚴,堆上一尺多厚的土用腳踩實。燒窯是畢良臣。燒窯要選擇下午進行,經過半天一宿基本燒好。燒窯時要不斷地往窟窿眼里看火候,當盆和火燒成一汪水時,挑幾擔水從上邊通氣孔往里灌水燜火。燜早了盆出現紅黑花樣,燜晚了盆就會變癟,畢良臣做這個活是行家里手。待盆窯里的盆燜好后,三個通氣孔全都敞開降溫,涼一天后就起窯了。

      湯頭盆窯,從畢崇賢建窯到新中國成立以后,生意一直都很興隆,從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末更是到了鼎盛火爆時期,遠近聞名。周邊的梨樹,長嶺,懷德村屯大小商販到湯頭盆窯上貨絡繹不絕。就連日雜公司也到湯頭盆窯采購定貨,更是遠銷遼寧三江口,內蒙古金寶屯。大小泥盆泥缸,花盆瓦罐……源源不斷運往外地,那時盆窯有一臺牛車專往當地各供銷社送盆。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鄉下人哪家都要用光盆淘米,發面,生豆芽子,大小合罐帶蓋適用于裝米裝雞蛋??逃谢y的煙罐子,小巧玲瓏,更是老頭老太太稀罕物,放在炕上裝煙做顯擺。當地貨郎劉煥,根據百姓需求三天兩頭去湯頭盆窯挑盆,肩擔挑子走屯串戶,嘴里吆喝賣瓦盆瓦罐了……

      到了上世紀70年代供銷社開始出售鐵漆盆,鄉下有的人家淘汰了泥盆。上世紀80年代市場上又出現了塑料盆,鋁盆,鋼盆……湯頭盆窯沒有了市場,泥瓦盆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,畢家世代相傳200余年的盆窯,偃旗息鼓,給當地留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。(房國臣)

    色婷婷亚洲一区二区三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