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時候的冬天,冰天雪地,零下三四十度是家常便飯。那時,鄉下屋里沒有爐子,沒有暖氣,每家炕上放著一個火盆,漫長的冬天就靠火盆取暖御寒。有老頭老太太的人家,白天坐在炕上守著火盆,叼著旱煙袋,吧嗒吧嗒地抽個不停,打發時光“貓冬”。女人們圍著火盆做著針線活,不時翻一下火盆里的火熏熏手。在物資匱乏的年月火盆是唯一過冬取暖的器材。

我們河套這地方燒柴是秫秸,高粱撓,豆稈極少,木頭更是罕見??傊?,柴火越硬,燒出來的火放到火盆里就越抗燒。記得,我母親每天早上把飯做好后,用掏灰扒把灶坑里的火扒出一些,用鏟子放到火盆里,用腳踩實,端到炕上取暖。那時,我們兄妹多,早晨嫌屋子冷,衣服涼,都不愿意起來穿衣服。母親把我們兄妹的棉襖棉褲挨個烤熱乎,讓我們穿上衣服。那時,我們家里沒有暖壺,父親有胃病,不能喝涼水,母親早上做飯時,把燒開的水灌滿一個瓷茶壺,放到火盆里煨。保持水的溫度,父親渴時隨手可以到火盆里倒出熱水。我們兄妹在外邊玩耍時,時常餓了,就跑回家去,把凍豆包放到火盆里燒,有時還燒土豆。母親很少讓我們在火盆里燒爆米花,苞米在火盆里一撲棱,灰塵落一炕還滿屋飛灰。埋汰不說,關鍵是把火盆的火弄沒了,屋里沒火熏著又涼又冷。那時,炕上的火盆里總是插著一把烙鐵,是母親做鞋時研鞋口子縫鞋幫都要用烙鐵烙。記得,我家還有一個小鐵碗,不知用了幾十年都發黑了,我母親經常用這個小鐵碗在火盆里打白面漿子貼鞋幫鞋底,有時用鐵碗把窗戶上的霜刮下來放到火盆里化成水,沖洗我們兄妹手裂腳裂的部位?;鹋柙诙煲步o每個家庭日常生活中帶來了方便。
那時,鄉下人把火盆放在炕上怕磨壞炕席,火盆底下都墊點東西,我家的火盆底墊是父親用蒲草編的墊子。每年一到秋天是打火盆的季節,這時人們三三兩兩地到野外弄黃黏土,土越黏打出的火盆越結實。有一年,我跟母親去二公里外湯頭盆窯做盆的黃土坑挖黏土。黃黏土拿回家來用水悶幾天,然后把事先預備好的麻繩抖落開,母親用剪子一段一段地剪下來,均勻摻到泥里,再放些米湯把泥用手搋好,感覺到泥光滑又黏,這時就可以打火盆了。打火盆時,必須用光泥盆做模子,母親把家里的光三盆倒扣底朝天做模子,然后,把搋好的黏泥用手均勻地攤在盆上,薄厚自己掌握,邊攤邊用手敲打,從上到下再從下到上反反復復用手不停地敲打,直到泥在模子上嚴絲合縫?;鹋璐蚝煤?,首先不能曝曬,母親把它放倉子里陰涼。經過十多天的陰干,火盆就可以從模子上取下來,再仔細檢一遍,發現有縫隙,母親再用飯米湯沾點泥用手指抿嚴?;鹋璐蚝煤?,冬天就可以扒火取暖了。
時代不同了,現在的鄉下,大多數房子都是紅磚琉璃瓦房,窗明幾凈,屋里都裝上了暖氣,還有的人家裝上了地熱。我家在2005年就裝上了暖氣,冬天屋里暖烘烘的。再也看不到冬天炕上放火盆了,火盆的冬天離我們越來越遠,兒時的記憶,至今難忘。(房國臣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