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家館子鎮位于梨樹縣西北部,距縣城60公里。北與雙遼市所轄的柳條鄉、東明鄉隔河相望,西和遼寧省昌圖縣三江口鎮接壤,南為本縣的林海鎮,東為沈洋鎮。劉家館子鎮地界線呈矩形,東西寬(約27公里),南北窄(約12公里),總面積為291.3平方公里。
清初,梨樹縣境內未置官署前,劉家館子鎮為達爾罕王封藩地,是內蒙古東盟之一的哲里木盟科爾沁右翼中旗地。由于清朝對蒙王旗地采取封禁政策,這里過去人煙稀少,只有少數蒙旗人在這里過游牧生活,現仍留有鳥蘭等蒙古族屯名。1803年(清嘉慶八年),蒙王奉旨招墾,關內山東、河北等省移民,從此人煙漸稠,形成各個屯落。
1821年(道光元年),昌圖廳在梨樹設分防照磨。照磨官住在梨樹城,初劃行政區域,劉家館子為梨樹照磨恩化社所屬,各屯落置鄉約、鄉副,管理民事和催征王租、兵餉等事宜。恩化社轄 19個自然屯:大力虎、烏蘭屯、黑牛山、兩塊石、五家窩堡、破廟子、卡簍、六十面井、二龍山、小和尚屯、蔡家窩棚、劍把溝、夏家窯、虎頭隅、桑樹崗子、六家子、十家堡、靠山李、長山堡。從這些屯落分布上看,形成的區域大致輪廓和現劉家館子鎮及林海鎮兩地疆域基本吻合。歷經咸豐、同治王朝,建置無大變動。
1877年(光緒三年),設奉化縣治,為昌圖府所屬,實行“縣、社、村”三級管理形式,村置百家長,管理村務。1906年(光緒卅二年),全縣實行警區制,劃27個警區,劉家館子鎮屬第八警區,行政區劃是“縣、警區、村”。1910年(宣統二年),奉化縣試辦地方自治,劃全縣為1 廂、1鎮、18鄉,劉家館子歸屬西12鄉自治區。各村仍設百家長,管理地方事務,區域級別為“縣、區、村百家長、屯”。
1911年辛亥革命后,行省以下廢府置道,劉家館子隸屬洮昌道,仍歸梨樹縣第八區所轄,第八區駐地設在三江口鎮,第八區的疆域擴展到遼寧省的三江口鎮。
1914年(民國三年),奉化縣改名梨樹縣,全縣撤自治區,改為9個行政區,劉家館子歸屬第八區。1927年3月,常蔭延、常蔭槐兄弟二人創辦了常氏中學,為縣內第一所民辦中學。1929年(民國十八年),奉天省改稱遼寧省,隸屬之。1930年(民國十九年),實行區村制,劉家館子歸屬不變,村置村長、副村長。
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,偽滿改區為保,劉家館子隸屬奉天?。?931年11月遼寧省又改稱奉天?。├鏄淇h第八區,八區轄6個村:智能村、智慧村、智益村、智利村、智珠村和智遠村,劉家館子屬智益村。1932年,偽滿改區為保,全縣設9個保,成立村辦事處。1934年,偽滿全面實行保甲法,設保,保下為村,村下為屯,屯下為甲,甲下為牌。1935年,日偽清鄉并屯,在劉家館子設立偽智益村公所,直屬于縣。1941年,偽滿設四平行省,智益村上隸四平省梨樹縣第八區。1945年八一五光復后,國民黨在劉家館子仍設智益村公所,至1947年劉家館子鎮全境解放。
1947年3月,劉家館子解放,成立梨樹縣第八區政府,所轄疆域亦是劉家館子鎮和林海鎮兩個鎮的范圍。同年10月,中共梨樹縣委派范飛到劉家館子組建梨樹縣第八區政府,取消原來屯的體制,把屯改為行政村,上一級為區,下一級為組,組置組長。1949年撤銷遼北省,另建遼西省,劉家館子鎮隸遼西省梨樹縣。1955年6月,梨樹縣劃歸吉林省。1956年改區政府為區公所,下設小鄉,鄉以下為作業區,作業區以下為作業組。吉林省設懷德專區,后改為公主嶺專區。劉家館子隨縣改變了隸屬。
1958年撤區并鄉,上歸縣,下轄高級社,同年10 月撤鄉,建立大公社,實行政社合一,下轄管理區。管理區下設農業生產初級合作社,社下設生產作業小組。成立了劉家館子公社,轄24個管理區:劉家館子、東五家、王河、雙山、烏蘭、下甸子、新立屯、李家圍子、頭道崗、王家局子、畢家堡子、二龍山、吳家坨子、大門丁家、大力虎、夏家窯、長山堡、興開城、五家子、六家子、靠山李、卡簍、揣家洼子、三門李家。
1961年,劃出靠山公社(后改為林海鎮),劉家館子人民公社轄13個管理區(后改為生產大隊)。這13個管理區是:劉家館子、東五家、西五家、三家窩堡、王河、二龍山、卡簍、新立、六家子、大力虎、畢家堡子、烏蘭、吳家坨子。此時,劉家館子疆域小了一半,保持至今。
1973年,劉家館子由13個生產大隊又新增4個生產大隊。即王河大隊、二龍大隊各劃出一部分建炭窯大隊;新立大隊分出紀家大隊;卡簍大隊分為東、西卡簍兩個大隊;六家子大隊分為南六家子大隊和北六家子大隊。此時共有17個大隊,76個自然屯,105個小隊。
1983年改劉家館子人民公社為劉家館子鄉。鄉置鄉人民政府,直轄于縣,下轄村民委員會?;鶎訛檗r業生產合作社。
1984年12月28日,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,劉家館子鄉改為劉家館子鎮。轄劉家館、韓家、烏蘭、南六家子、葦田、北六家子、王河、紀家、龍山、吳家坨子、東五家、炭窯、西卡簍、西五家、三家窩堡、東卡簍、大力虎17個村,108個農業生產合作社,2個居民委員會。居民5705戶,人口25422人。
1990年7月,劉家館子鎮總人口為25724人。2001年7月1日,第五次人口普查總戶數為7175戶,人口總數為26257人,其中滿族17人,蒙古族27人,達翰爾族3人,朝鮮族2人。2006年末,派出所年終統計全鎮總人口26744人。
劉家館子鎮:由駐地劉家開的飯館子得名。
蘑菇山屯:在190年前,趙家從關內來此開荒定居,屯建在一個山嶺上,山嶺如蘑菇狀,故稱此屯為蘑菇山。
烏蘭屯:在290年前,此地是蒙古族人居住的地方,烏蘭是蒙古語,意為“紅色”,表示吉祥幸福。蒙古人搬走后,此屯仍沿用了原地名。
小堿鍋屯:190年前,張家從河北來此開荒種地,并用小鍋熬過堿,形成屯落后,人們稱此屯為小堿鍋。
吳家坨子:210年前,有個叫吳林的人,從關內來此地開荒,把房子蓋在一個沙坨子上,形成屯落,遂稱吳家坨子。
卡簍屯:在190年前,有戶姓張的在此地開店,把酒簍卡在樹杈上作幌子,過往行人皆稱“卡簍”,后來形成屯落便叫卡簍屯,1972年分東、西卡簍兩個大隊。
大力虎屯:是從蒙語轉音而來,蒙語達拉呼意為鐵孩子。
新開河屯:1846年建屯,當時在屯南挖了一條河,名為新開河,從此屯名隨河而叫,稱為新開河屯。1985年省政府批準將新開河改為興開河。(魏曉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