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如果從二龍湖古城說起,四平有兩千三百多年的歷史。戰國時期燕國在“七雄”中占據著北方的領域。燕趙王十二年(公元前300年),燕趙王派大將秦開率軍擊退東胡,鞏固了北部邊疆。為了防御東胡的再次入侵,燕國對上谷、魚陽、右北平遼西、遼東五郡進行管理,并將中原先進的生產方式,先進的管理制度延伸到東北邊遠落后地區,把中原先進的農耕文明傳到了東北。古老的四平人開始學會了農耕種植。當時農作物有,稻(水稻)、菽(大豆)、黍(黃米)、稷(小米)、麥(小麥)。沒有玉米。
我國最早引入玉米種植的是明嘉靖年間的廣西。因玉米產量高,生長能力強,很快種植面積擴展開來,萬歷年間,科學家徐光啟撰寫了《農政全書》一書,里面包含了眾多農業生產的內容,詳細介紹了玉米的耕種技術,促進了玉米在中華大地的推廣。
那么玉米又是怎樣傳到四平的呢?據說明朝末年,四平大地是海西(滿語松花江)女真葉赫國的領地,南部遼寧一帶是建州女真國的領地,建州女真有位年輕的頭領叫努爾哈赤,每年帶著馬隊到長白山收購人參、虎皮、鹿茸角等。當時的葉赫城建設得很是宏偉,經濟發達,努爾哈赤每次經過都要駐腳歇息。
萬歷十年(1582年),努爾哈赤來到葉赫部,城主楊吉努慧眼識人,許諾將來把小女兒孟古格格許配給努爾哈赤。努爾哈赤為報恩,再次來葉赫時獻上厚禮,其中就有八籮筐玉米。從此玉米在葉赫河兩岸肥沃的土地上廣泛種植,解決了海西女真人的口糧。生活方式也從漁獵為主轉向農耕為主。
萬歷十六年,孟古的哥哥納林布祿送妹妹與努爾哈赤完婚,送親的馬車隊30余輛,陪嫁的禮物除了有牛、羊、山珍特產外,還有一車就是金燦燦的玉米。大舅哥要向妹夫顯擺玉米棒子在葉赫長得很好。孟古婚后四年生清太宗皇太極。萬歷三十一年孟古格格病危時最大的心愿就是想見自己的母親一面,吃一頓母親親手做的玉米面餑餑。(王明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