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調整中考體育統一測試項目,要么取消統一測試,要么取消1000米、800米等測試項目,或擴大學生的選考項目、降低測試標準,是為了保障“陽康”學生的身體健康。這得到家長的普遍支持。但是,取消統一測試或部分測試項目,不是取消平時鍛煉,要避免取消測試變為取消體育課、體育鍛煉,從現在起,就不上體育課、開展體育鍛煉活動了。
“考什么,就教什么,學什么”,這是我國基礎教育存在的應試教育傾向。我國把體育納入中考,并逐漸提高體育中考的分值,某種程度說也是“迎合”這種傾向,想通過考體育,引導學校、學生和學生家長重視體育鍛煉。因此,從現實看,在把體育納入中考后,出現了應試體育的問題,即學校圍繞中考體育測試項目組織教學,學生則圍繞中考體育測試項目進行鍛煉,或者選擇校外體育培訓。這并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與技能,反而增加學生的考試壓力和家長的焦慮與培訓負擔。
取消中考體育測試項目,當然不是取消體育課與體育鍛煉,而出現這一問題是因為學校、學生和家長,還依舊存在“考什么學什么”的應試思維。這也是有的地方堅持進行中考體育測試而不是簡單取消測試的原因,擔心取消之后,學校連平時的體育課也不上了,就是上體育課,學生也只是應付。
要解決這一問題,就必須扭轉“考什么學什么”的應試思維,而要形成重視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育人思維。教育部門和學校要明確,中考體育考不考和學校上不上體育課,是沒有關系的。不管考不考,學校都必須按規定開齊開足體育課。取消中考測試,就不上體育課,這屬于違規辦學。要發揮教育督導的作用,糾正學校不開設體育課、組織體育鍛煉的問題。
另外,取消或調整中考體育統一測試項目,并沒有取消中考體育的平時成績要求。各地的中考體育成績,均由平時成績與統一測試成績組成,取消或調整統一測試項目,是對統一測試賦滿分加上平時成績,成為中考體育總分。
但是,不少學校給學生的體育平時成績基本都是滿分,如果嚴格評分,既影響學校的中考體育成績,也會遭到得分低的學生的家長不滿。
要讓學生真正重視體育,就必須重視過程性評價,關注每個學生上體育課、參與體育鍛煉的情況與運動表現。如果能建立起客觀、具有公信力的過程評價體系,那么,根本無需進行體育統一測試,就可以促進學校開齊開足開好體育課。
推進基礎教育實現“五育并舉”,重視知識教育之外的美育、體育、勞育,都需要探索過程性評價,因為這些教育都是強調學生過程參與、體驗的教育。探索過程性評價,關鍵在于要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,賦予教師的教育教學自主權,建立并發揮教師專業共同體的作用,同時引入人工智能等現代教育技術,以此讓過程評價擺脫非教育因素影響,做到獨立、專業,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參與情況,獲得的能力、素質提升。(蔣理)